李冬
李冬 ,满族,1966年10月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全国公安美协主席;中国铁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理事。被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首批“火车头职工艺术家”称号,被全国公安文联评选为“文艺之星”,被中宣部、人力资源保障部、中国文联提名“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被中国网、中国海洋报提名2017年度海洋人物。担任第四届北京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民族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2022年2月2日,参加《百花迎春》晚会,参与美术家协会拜年。
中文名
李冬
国籍
中国
民族
满族
出生日期
1966年10月
出生地
北京市
毕业院校
北京教育学院
职务
中国美协会员
相关星图
词条图册
个人简介
艺术展览
获奖记录
个人经历
收藏拍卖

名家评论
个人简介
李冬 自幼得北京画院教授、中国画海洋画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画海洋画派的开山鼻祖”的父亲李海涛先生的绘画技艺真传,先后拜师关松房、董辰生、李宝林、张道兴先生门下,得到王明明、周韶华、杨延文、石齐、何家英等诸多名家的教诲。先后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与北京画院研究生课程班。 李冬水墨绘画涉及人物、花鸟、山水,尤以海洋题材与中国古典建筑题材最为擅长,在传统中国水墨画继承和发展上自悟创新,形成独特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作品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政府最高奖项“群星艺术奖”。多年以来他在国内外举办多次个人画展和联展,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美展数十次,被国内外众多媒体专访和报道。李冬多次参与策划社会专业美术活动,组织并召开相关学术研讨会,担任公安系统以及社会团体组织美术展览的艺术评委,出版多种个人画集,其个人传略被收录四十余种辞书传记。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日本村上美术馆、新西兰国立美术馆、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大事记编委会、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等重要机构收藏。
艺术展览
个展:
2014年作品《春雨三月》获中国文联“庆祝中国联成立65周年全国文联系统美术书法摄影展”特别优秀奖;
2007年获公安部颁发“第九届金盾艺术工程奖”; 2006年参加〈首届中国网络书画精英赛〉获银奖;
作品《朝朝暮暮》获公安部颁发“第三届卫士之光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03年作品《天井》获得政府最高奖项,文化部颁发的群星艺术奖;
2001年全国公安系统第四届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获得绘画一等奖;
1995年《人杰地灵》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获优秀奖;
1978年作品《春风》获北京市少年儿童画展优秀奖;
1977年作品《前三门工程长卷》获芬兰国际儿童画展金奖;
1976年作品《老师给我补课》获全国儿童画展优秀奖;
联展
“北京青年画家联展”、“北京新时代画展”、“八十年代中国画展”、“北京风韵提名绘画作品展”、“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第十六届全国新人新作展”、“文化部群星艺术展”、“辉煌杯全国美术作品展”、“首届中国网络美术作品大奖赛”、“首届中国海洋绘画水墨作品展”、中国海洋画研究院钦州、厦门、三亚巡展、重庆501艺术区“开放艺术展”、北京798艺术区 “第三届中韩艺术家交流展”、“中国美术大事记作品展”、台湾“北京艺术家联展”、香港“香港回归大型美术书画展”、新西兰“首届中国书画展”、韩国“第六届亚细亚美术大展”、中国—德国—比利时—法国“光荣与梦想·Chinese records五六七国际艺术巡展”。
获奖记录
作品《天井》获文化部颁发的政府最高奖项“群星艺术奖”。
作品《朝朝暮暮》获在韩国举办的“第六届亚洲美术大展”优秀奖。
作品《天阶》获第八届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奖”。
作品《守望》获第九届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奖”。
作品《老院》、《红雾》获“中国首届网络书画大奖赛”银奖。
作品《岁月》获“第三届中韩艺术家交流展”特等奖。
2014年作品《春雨三月》获中国文联“庆祝中国联成立65周年全国文联系统美术书法摄影展”特别优秀奖;
2007年获公安部颁发“第九届金盾艺术工程奖”;
2006年参加〈首届中国网络书画精英赛〉获银奖;
作品《朝朝暮暮》获公安部颁发“第三届卫士之光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03年作品《天井》获得政府最高奖项,文化部颁发的群星艺术奖;
2001年全国公安系统第四届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获得绘画一等奖;
1995年《人杰地灵》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获优秀奖;
1978年作品《春风》获北京市少年儿童画展优秀奖;
1977年作品《前三门工程长卷》获芬兰国际儿童画展金奖;
1976年作品《老师给我补课》获全国儿童画展优秀奖
个人经历
2022年2月2日,参加《百花迎春》晚会,参与美术家协会拜年。
收藏拍卖
作品《秋日》—新西兰国家美术馆收藏。
作品《春晓》—日本村上美术馆收藏。
作品《故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1998年作品《天井》—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收藏。
2004年作品《庭》、《春晖》、《老宅》被中国驻法大使馆收藏。
2008年作品《情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9年作品《红云》—被“中国美术大事记”编委会收藏。
其他作品被海内外人士广泛收藏。
其作品被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拍卖公司大型拍卖会拍卖,并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等社会团体赈灾义卖的公益活动。
名家评论
点墨点彩
李冬是个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热衷于绘画艺术的人。
李冬以中国古建民居为绘画题材的切入点,强调色彩与墨点、墨块在绘画空间中相辅相成的互为依托作用,亦重视古建风格在画面中的形式构成因素。他用中国画材料纸张,将欧洲印象画派画家修拉的“点彩”式画法运用到创作手法上,使色彩光学原理在水墨中达到恰如其分的视觉效果;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点带面的画理,充分发挥“点”的作用,用“点墨”式笔触,将东西方绘画元素融汇贯通,用积墨积彩、点墨点彩的营造方式,呈现给人们一幅幅艺术画卷。
李冬的水墨画作品,在现代社会里带给观众一个新的视觉艺术诠释。细品慢观,我们不仅是从画幅中看到中国古典建筑历史的印迹,也更能够感受到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李冬水墨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往昔的记忆,是历史的文脉,是一部凝固的史书,是人文主义的精神再现。
------谭平(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冬的水墨画探索
(一)
李冬是我认识的公安系统的著名青年画家。他文静而谦和。言语不多,但勤于思考,对朋友热诚。有一天,在观摩了他的作品之后,引发了我不少感想。
他的画确实引发了我的如上思考,也确实在有些地方对我有所触动。他实在地是用自己的心灵在思考、在感受,同时,他也是认真地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在表述、在表达,他从早期的《月色》(1989)、《乡情》(1990)、《春晓》(1990)、到近期的、《日月同辉》(1992)、《几度春秋》(1995)、《老街》(1995)、《情韵》(1996)、迤逦地走过了自我摸索的十年之路。他的摸索,始于稚拙单纯的形式构成,但是,他始终重视自己的感受与追求,并未追赶什么时髦与时风。他始终关注某种装饰风格,如《月朦胧》(1990)、《日月同辉》(1992)等。可以看出,那个时期他对民间绘画、壁画、版画都有所借鉴。《舟之梦》(1990)属于该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形象与意象共生,构图与立意映发,不失为一件有风格有格调的水墨画。同时他的《青山图》(1988)也很有水平,在黑白灰、线与面、疏与密的大关系处理上可以鉴出自我的用心。大约从1991、1992年开始,李冬放弃了原来的线面平涂画法,开始了自我的新表现。《天使之吻》(1991)是一个肇端。
他开始大量用点,类似于油画笔触一样的方块点成为表现物象的主体,也逐渐浓缩成他的个人语言。《太阳太阴》(1992)、《朝朝暮暮》(1994)、《老街》(1995)、《情韵》(1995)、等作品都是这种尝试的成果。他的水墨画,吸收了水彩画的渲染方法,又运用版画一样的方法,点写勾勒出表现主体,透视是西画式的焦点法,构图往往非常简略,突出主题,冗繁删却,而画面意境大多宁寂空旷,令人悠然而生一种历史风尘的沧桑之感。我以为,这一点正是李冬绘画“生存”的理由,也是其成熟的一个起点。
(二)
在近七、八年的探索之后,李冬的绘画日渐风格独出而成熟起来。他在用笔的细腻方面、色调的统一方面、意境方面,都更加精当而完善,显现出一种思想与理念上的独到与成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艺术的思考的深入,李冬的艺术道路愈走愈宽广。要知道,对于一位公安系统的基层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再进行如此的艺术探索实践,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他在本职工作上干得十分出色,年青有为,精明干练,体现出专业才能,而他业余的精力时间,又都扑在了他衷爱的绘画上。作品数量多,质量也更加精彩,在业内外受到关注和好评。
水墨的前景十分广阔,探索的广泛可能性是敞开的。李冬已然取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相信他在未来的艺术征途上还会走得更远。
------ 梅墨生

名家评论(5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