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其云

谢其云,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山东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美育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士学位评审专家

中文名

谢其云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71年

出生地

山东省高唐县

毕业院校

山东艺术学院

职务

画家

相关星图

词条图册

人物简介
作品展览
媒体报道
论述

人物简介

谢其云,1971年生于山东省高唐县,199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山水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张志民先生,2006年至今任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山东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省智力援藏专家组成员,中国友协出访非洲地方艺术家成员,中喜控股黄河文化签约研究员艺术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中国书画教研室书记。





作品展览

2005年作品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协)

2006年作品入选第十九次全国新人新作展(中国美协)

2006年作品入选2006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08年作品入选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中国美协)

2011年作品入选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综合美术作品展

2004年作品入选黎昌杯第二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中国美术馆)

2004年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预选展

2009年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预选展

2008参加山东省首届高校美术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获三等奖

2008年作品发表于《美术》第489期

2007年在泰安、高唐举办个人画展

2009年参加周末状态学院派画家济南滨州巡回展


2011年参加锐水墨70后学院派画家学术提名展

2011年参加齐鲁之春新一代学院派国画硕士画家作品展

2011参加翰墨传承七彩文心山东青年美协邀请展

2011年参加齐鲁晚报主办的静观--心象70后青年画家新作展

2012年参加齐鲁晚报主办的七彩文心——青年艺术家优秀作品展

2012年出版专著《学院新生代。当代青年艺术家书系--谢其云》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3年4月出版个人画集《中国书画百家—谢其云卷》

2013年8月出版个人画集《中国当代山水画经典---谢其云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华书店发行)

2013年10月出版个人画册《水墨方阵---谢其云卷》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3年6月举办首次大型个人画展笔墨承道---谢其云山水画全国巡回展之济南站。 

2013年6月参加西园雅集---2013水墨名家年度展。(合肥)

2013年6月参加21世纪第一届新实力青年美术家邀请展。(济南)

2013年6月参加海岳风华—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邀请展(北京)

2013年8月举办笔墨承道—谢其云山水全国巡回展滨州站(滨州)

2013年9月参加妙笔丹青--当代最具收藏潜力艺术家作品联展(北京)

2013年9月举办笔墨承道---谢其云山水画巡回展高唐站展。(高唐)

2013年10月举办笔墨承道—谢其云山水画巡回展潍坊站展。(潍坊)

2013年11月举办笔墨承道—谢其云山水画巡回展临朐站展。(临朐)

2013年11月举办笔墨承道—谢其云山水画巡回展北京站展。(北京)

作品展览(5张)

媒体报道

齐鲁晚报,国际美术报,山东商报,新晨报,山东广播电视报,都市女报,周视天下,羲之书画报,美术报,神州集粹报,《神州诗书画》《时代文学》,《中国当代艺术经典》,《极光美术》,《走向世界》,《超越》,《善者》,《慈孝》,《齐鲁书画》,《中国水墨》,《美术界》,《美术》,《画院》,《70后水墨》,《国画经典》《艺术前沿》等报刊杂志做专题介绍。

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今日报道》,《东方书画》栏目,《收藏天下》,齐鲁网等做专题介绍。

论述

艺峰弥高

——作者:谢其云


山水画是“行而上”的道的体现,不是纯艺术层面所决定的,无论将笔墨的地位抬多高,它都应是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综合载体,也就是说更加注重精神的追求和体现。是主客体的交融和升华,既高于主体,又高于客体。时代已不完全是文人仕大夫悠闲逍遥的时代,玩花弄月,古月寒汀,渔夫樵客,万古江山都已化作令人心怡的梦。而道家禅宗也不是一时之功,无我有我是理论家的分析的无果命题,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二者之间的异同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不管那一种艺术,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因此在这多元、宽容的时代,年轻的山水画家更应当广泛吸取,多方探索,不要过分的执著于对错的判断,应强化自己的个性探索追求,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无愧于自己的心性,即使这种探索是短暂的,但确是我们人生艺术道路上不可缺的财富。多年之后我们会因为这种别人不啻的探索而欣慰。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以前的中国画论就有了这样深刻的阐述,可见中国画的起步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艺术。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然的束缚。对景写生中国画家也有,但不是创作,只是收集些素材罢了。

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在现实中感觉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的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的表现自然,这种创作方法最基本手段是不断的观察自然,哪怕是一点点细小的变化和不同,这一点尤以印象派表现的更为彻底。对于“神”的理解,西方风景画是逐渐认识到并发展起来的,与中国山水画的最初就追求“神”的起点不同。这主要是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的理念不同,所以体现在画面上的视觉效果也就不同,这是基于两种不同美学思想的创作态度。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并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打个比方就是,中国山水画飘逸如“仙”,而西方风景画更象是稳坐高台的“正神”。就我个人而言,创作总是特别矛盾的,既羡慕诗书画的传统功夫做得到家的作品,又仰视现代形式感极强的新作,又想弄些重宣泄的洋玩意,却因为自己出身在乡下土气多了些,总是洋不起来,而且从小缺少传统文化的熏染,虽然自己努力的想做好,费了很大力气,还是做不来。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比一般的人物、花鸟画还要丰富多变。中国画的笔法主要表现为多种皴法和点苔法,墨法则多了,有“染”、有“擦”、有“破墨”、有“积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彼此互相渗透,“极尽千变万化之能事,有效地提高了笔墨状物抒情与表达独特风格的作用”。西方风景画的创作始终是围绕自然的色彩展开,并因此而发展。不管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不管是在古典,还是近代,对于大自然的变化,以及如何去理解表达这种变化和感觉,一直是西方风景画家的创作方法及目的。随着技法及理论的成熟,西方风景画家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表达逐渐全面。体现在作品中也就千姿百态。因此融合二者是当代创作的一个方式。作为我个人而言,若不是上苍惠顾读了大学,上了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了点传统知识,还旁染了一些西方近现代的绘画作品,(如:印象派、立体主义等。)还不知道把画弄成什么土样! 《弥高》系列正是在读研期间,有了点传统文化和洋文化的熏陶下完成的创作。由于骨子里总崇拜些充满有气势的带有崇高感的山水作品,因此总想弄些作品高深些和神秘些唬唬人,创作一种迷离梦幻恍惚的意境,并且还从传统哲学文化艺术里找到了些证据增强些自信。。中国山水画家把笔法看成了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它的作用就是以不用的笔法墨法描写不同的形象,也能更好的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与想法。它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体现出每一位创作者的个人风格。以画为主,在一幅作品中加上诗文、书法、绘画以至印章等艺术手段,也是中国画极为新颖的一个特色。它的形成过程很漫长,首先是提倡画中有诗,也就是追求画像诗一样的富有抒情味并且带有诗的韵律,也像诗那样的善于创造美妙的意境而做到“画外有意”“意趣无穷”,给读者以充分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同时,这些又是表达作者的个性,体现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一个很好的阵地。这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使得中国画成为了以画为主体并有涛、书、印相辅相成的一门小型的“综合艺术”。哎!文人传统,可是谁又能摆脱呢?

艺途之峰—— 弥高!

笔墨承道 谢家山水

------郑铁军(著名青年山水画家谢其云绘画赏析)

道家风骨,清逸瑰奇造谢家山水; 儒释精神,闳约深美出其云绘画。 放眼当今青年山水画坛,著名青年画家谢其云的身影特立卓群------他的绘事语汇,源出传统水墨:山川田园牧歌般温润渲染间,因了笔墨中所洋溢的学院派深厚写生、造型、光影等坚实锤炼的功力;点染皴擦、布局置景……都那般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这十分受益于他的恩师:山水大家张志民先生的言传身教、可谓丹青源出名门大宗。 谢氏山水,笔墨承道。综观其云绘画,先有此感受。此大道乃绘者在东西文化碰撞下、人文精神关照下的共通。是历史厚重文脉薪火相传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寄托传统、又需锐意与时俱新的当代审美诉求。画家谢其云就循着这条文脉洋流,走出个性跬步并已窥江海。他精研了中华儒释道大文化中的精髓-----佛学之观自在、得大自在之境,儒学之敦厚沉郁之风,道家之神秘大逍遥化境。直至中西艺术碰撞后,西方后现代、解构主义等与东方诸神奇文化的共通之处,都在他的作品中时隐时现、倍添瑰奇。以心中大道正气,融汇贯通诸等优秀绘事元素,故而其云常有大度深邃画面屡现纸端。 他是一位画坛探索者,也是无畏的艺术勇士,敢于以部分符号化象征语汇去征服观众、引导受众审美。这是可敬的青年美术家,他的成功意义会尤其深远-------千人一面的创作,已令我们甚至参加某些美展时仅礼貌性捧场鼓掌,而甚少立定画前用双眸细细欣赏;浏览大于欣赏。笔墨当随时代,可以形成潮流式典型同类样式艺术群落;但更需要个性风采和摇曳亮色,方能令人耳目一新。风格即人,方是高妙画家独特的识别标准、存世价值。 回到绘画本体,谢其云的一系列作品,皆主题先行,有着明确审美取向。《历山问道》、《游山图》、《山居图》到《太行弥高》,直至正在巡展全国的“笔墨承道 丹青化境-----谢其云山水画展”的系列新作,都充盈着对山河、对家园、对生活的高层次艺术关爱和二度审美。那丘壑峻岭间的五色山岩、村舍依稀、点点草木,甚至细节细微处都是亲切而温润的。大道不是无情物也有形可寻:意象式表现、线块式分布,只是形式和语言手法,画家骨子里的文化情愫可以从他的一众作品中慢慢品味。 山川低吟,田园牧歌……瑰丽奇幻的意象山水就这样深深印入观者的心扉。或许真正读懂谢其云绘画艺术,是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读解过程。不过或许审美的过程就是如斯吧,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的人生三个境界,至蓦然回首时可微笑意会到画家之真境! 祝愿谢氏山水向更高的美术星空前行:前方路漫长兮,然未来不可限量! 

那片墨线的云

颜建国

自2006年起,不见谢其云已是六、七年。

那年,他和刘明同为张志民教授山水画硕士研究生毕业,我去山东艺术学院美术馆看了他们的毕业展。在那次展览上,我初次体味了他作为学院派培养的中国画山水研究生的蕴积与扎实。那时,谢其云的写意山水线逸墨动,已经为山东乃至全国画坛所重视。

以后,在街上偶尔见过刘明,但一直没有见到其云。我们常通话,询问一下彼此近况。知道刘明去中国艺术研究院读博士,知道谢其云分到山东工艺美院后继续自己的创作和育人艺旅。他们的画作,通过电子邮件和画廊推介以及省内展览我一直断断续续看,知道作为画坛新生代,他们一直默默在努力。


谢其云在山东工艺美院教学的几年里,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根底和悟之能力,他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中央美院进修,在中国美协材料艺委会主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等教授指导下一方面固本清源,一方面再启打进去打出来的当下创新意识。这几年,谢其云就是思考着苦闷着顿悟着前行。


谢其云为人和做学问属于厚重的一类,他的山水画创作也力追磅礴大气。自古及今,山水画彰显之美为“远看取势、近观求质”,无势就没有写意山水的外美,无质就没有写意山水画的内美,一个成熟的写意山水画家必须很好的把两者结合起来。经过数十年厚积薄发,谢其云写意山水画已经很好地做到了取势和求质的融合。全观谢其云作品,近景、中景、远景搭配得当、恰到好处,互为衬托,气势恢宏;而细看他的画面墨线,均笔笔骨立灵动,以线生气,以墨补韵,创造着由自然之美变为艺术之美的理想国。无论是纯墨山水还是着色山水,他的画作或计黑当白、或色彩淋漓,都让人体味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张力和洒逸,感觉到他的画够味儿和有味儿。

中国写意山水画,由于要把广袤天地以尺幅宣纸表现,要求画家必须有以有限表达无限的能力。谢其云写意山水画立足于北派雄浑的特点,同时加入了南派的精微华滋。他善于在画面中间植树布云,这样的效果使得画面活泼和悠远;他还喜欢在画面前部造渠生水,在潺潺跃动中使得他的画面一派生机和意趣。每当看到谢其云的山水画作,我都感觉到他努力融合南北二宗的尝试和努力。

记得前阵子,在山东省博物馆看“黄宾虹画展”,和一位国画博士谈起中国画的墨线问题,他说,在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中,人物、花鸟画面几乎可以和原物同比例或稍减,把握起来难度较小,唯有山水必须大幅度缩减和原参照物的比例,因此把握好实属不易。对此我深有同感。看谢其云画作,味得他一直在传统的基础上做着自己的研习与探索挖进。虽然,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每前进一丝一毫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定力。

“少年心事当拿云”,虽然谢其云已过不惑之年,但他仍怀赤诚的为艺赤心。虽然他知道我是中国画的门外汉,每次谈起中国山水写意画,他总是谦虚地让我提建议。面对或对或非的评议,谢其云都大度地笑纳了。相信,谁是卫道者,他就会是布道人。云一样的梦想,在天上,也在心中和手掌执着地捡拾里。想起谢其云和他的画作,我就想起一幅西方大师的油画,画中,是一片无际的棉田,田里,好多个弯腰拾棉的勤恳妇女。

谢其云,在宁静的画室里,在博大的艺空里,你还会站在自己的画作前,露出深深思考和浅浅笑吗?以前你是个出色的拾棉人,以后你还会继续做个勤恳的拾棉人吗?

不需回答,但谜底,只有唯一。 [3]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撰文/施潇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然而何象之有?中国山水画缱绻之象?西方印象派流光之象?立体主义几何形体之象?此三种物象,皆是清晰之象,流溢于纸上。此三种物象,皆是恍惚之象,迷离于胸中。然而何来有象?想必应是由道为源始,投大道之影而有象。然而又何以成道?想必应是以象为途径,聚万象之流而成道。

谢氏每于迷离恍惚之中,绘笔点墨于纸上。或引为东象,或引为西象。愿以纸作舟,以笔为楫。于凌厉之风口,于阴狠之浪尖。孜孜于道之彼岸,以求天人合一之境界。其实画者在笔绘之时,何尝不是将自己摊成一卷画纸,任上苍大化前来点苔。画者在求道之时,何尝不是将自己弃于蛮荒之中,以求与宇宙抵足共勉,以求与自然话谈桑麻。

寻道之途,艰辛有余。如临风口,如逢水火。或迷于荒野之中,或丧于霍乱之中。世事存有异数,或许谢氏的寻道之道才能长久以往。同时,寻道之道也是一条孤寂之道。青灯孤影之下,谢氏必然百感交集。或蘸墨入画,或观象思道,或于恍惚中观飞蛾之蹁跹态势。想必观飞蛾之时,也大抵为之动容,因而停顿手中之笔,取纱罩灯。

还原一个真实的梦境

――赏析谢其云山水画

石兵

谢其云山水画有梦的质地,似真似幻,常常令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他擅长用朦胧的色调表达山水的悠远与圆润,细细观察,那些边界并不明朗的山水其实是有着鲜明层次感的,但在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下,这些层次仿佛一个幽深的梦境,需要深入的挖掘与沉静的体会才能洞悉其中的美好。我感觉,谢其云是在用画笔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梦境,用山水画艺术构筑一个个梦的城堡,这些梦境或温暖,或峻冷,或雅致,或奇异,但都呈现出一种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被赋予了生动的灵魂张力,令观者叹为观止。

从意识上来看,谢其云山水画有着明显的古典韵味,他这种古典并非中国传统文人的寄情山水,而是一种世界大同的原始热爱,这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大美,是一种融汇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贯通与突破,很明显,这是一条需要勇气与智慧的绘画之路,但令人欣喜的是,谢其云显然已经有所心得,并且已经有所成就。

从技法上来看,谢其云山水画传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各种技巧,特别是皴擦点染的运用尤其出色,他非常在意画作的构图与细节处的雕琢,粗看时结构似乎有些松散,但细细观察,则会发现其中隐藏着高超的智慧,那些浮动的云朵,凹凸却又圆润的山峦,影影绰绰的行人,都在谢其云笔下呈现出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它们的形象往往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见,画家运用色彩与线条为它们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灵魂,于是,那些云朵变得雍容华贵,山峦变得深遂包容,浅浅的人迹也有了灵魂的律动,所有这一切,正是一幅山水画应当拥有的意义所在。

步入不惑之年的谢其云在画作中更有了哲学的思辩,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到疑问的符号,而他所选择的解答方式则尽在画作之中。其实,一个虚幻的梦境恰恰是人潜意识中最真实的存在,而谢其云通过山水画的形式提出诘问,还原梦境,则开辟出了一个更为别致充满思辩味道的新世界。多年来,他的这种尝试由浅入深,技巧的痕迹已愈发淡化,个人的风格更加鲜明,成为了齐鲁画坛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山水画经历千年的时光淘洗,急需一些更为丰富的元素注入其中,而谢其云山水画便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惊喜,透过一张张内涵丰富的画作,透视一幅幅奇异通灵的梦境,我们依稀可以窥伺到画家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为这一发现而深深喜悦,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绘画道路上,谢其云一定能够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走出一条更为广阔光明的艺术大道!  

谢其云
谢其云的概述图(1张)
书画同源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